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 >  >> 
失败的人生也值得被书写被纪念——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来源: 团结报      时间:2023-07-27 16:26:33

《漫长的季节》以20世纪末和2016年两条时间线交错推进,从套牌撞车案开始,草蛇灰线、抽丝剥茧,将一桩碎尸案徐徐铺陈,最终揭开多起案件背后的真相。以出租车司机王响、妹夫龚彪、前刑警支队队长马德胜,三个失意的男人的生活横切面连缀成线,呈现出命运的纵深感。同时,又向观众展开了一幅时代背景下的东北风情画。画中,有温暖的守护、窒息的束缚、阴暗的报复,以及凝重的落幕。


(资料图片)

无人知晓的英雄

近几年来,悬疑刑侦类型的电视剧频出爆款,不断刷新该类型作品出圈的难度。加之如《白日焰火》《无证之罪》《平原上的摩西》等作品的出现,让以20世纪末东北工业凋敝为背景设定的作品更多地出现在观众视野。以至于在《漫长的季节》开播之始,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审美惯性,认为这大概又是一部讲述罪案的起初、发展和结局,配合时代背景和东北寒冷气候,营造出冷峻肃杀的氛围感的常规悬疑剧。

第一集未半,我们就能发现该剧与众不同的审美气质。生机勃勃的玉米地,呼啸而过的蒸汽机车,画面中随时出现的红黄绿配色浓烈饱满,独具特色的音乐,家长里短的烟火气息,一下子颠覆了观众阴郁冷峻的审美预判。在故事讲法上,没有刻意地制造冲突和矛盾,也不是单刀直入急着追踪案情,而是随着几个主要人物,看他们的平凡家常和闲言碎语,让主要人物相继出场,以生活流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用轻松的带有天然喜感的东北话营造氛围。在时空的自然切换中,从容地向观众铺陈出时代与个人的命运轨道,呈现出独特的文学性和诗意气质。

《漫长的季节》剧本改编自小说,全剧在结构上分为四个篇章,以一首诗作为全剧的戏眼,都赋予了该剧形式上的文学气息。此外,该剧在叙述层面、视觉风格、影像修辞、思想格局等方面呈现出的文学性,极大地拓展了该剧的审美空间。这也是很多观众可以二刷、三刷,每看一次都有新感悟的根源。

剧中出场的主要人物大都是生活的失意者,三个主人公的设置都是反类型化的,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甚至魔幻现实的色彩。出租车司机王响的儿子王阳卷入碎尸案,不明不白地死了,妻子怨恨自杀,王响始终不能释怀,困守在18年前的秋天里,无法向前。他身穿一件红色毛衣,在现实与过去之间往返穿梭,当毛衣烧掉,冬雪落下,他终于走出困局,跟火车头上意气风发的自己喊出箴言:别回头,朝前看。厂办新来的大学生龚彪,人如其名,看起来是个明白人,说话做事却毫无心计,鲁莽冲动,自作聪明。他的人生总是幸运与悲催齐飞,意外得到厂花女护士的委身青睐,未曾想却是为厂长接盘;玩一夜赌博机赢了个盆满刚要收钱就被警察突袭;中彩票大奖的时刻又是被大卡车撞飞丧命之时。他莽撞的一生会成为人们永远的谈资,而他何尝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缩影。幸运如何,倒霉又怎么样,一样要乐呵呵地活着,就像他跟自己养的那一笼不会孵蛋的鸽子说的一样: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他与厂长“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决裂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也是人生下行的转折点。他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一路下滑,成为一事无成的油腻大叔。大大咧咧、傻傻呵呵,永远活在梦中的龚彪,却是小人物们最惬意的人生状态。刑警队长马德胜,有信念、有操守、讲原则,他本应该成为一个英雄,却因急于办案,“不顾大局”,愤然辞职。重重谜团在他心中如鲠在喉,却再没有了惩治罪恶的公器。前路漫漫,长歌当哭,马德胜摇身跳起风骚的拉丁舞,将无处安放的悲愤融化在舞步里。三个失败者再度重相逢,真相只有一步之遥,却又抓不住摸不着。喝酒中风后的马德胜,仿佛开了副本,一夜回到18年前,依然是那个斗志昂扬的马队,歪着嘴给刑警讲故事捋顺案情的一刻,他的人生完满了。已经升为局长的李群真心感佩:马队,还是你行!这句认可让他哭得像个孩子。他等了20年只为了争这一口气。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王响、龚彪、马德胜都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他们被时代抛弃、被命运捉弄,却依旧执着,他们在生命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他们也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漫长的季节》对人物的关怀不是悲悯和嘲讽的,而是平视的,哪怕是陪酒女殷红、保卫科长老邢、警察局长小李等人物,也没有刻意丑化和贬损。在镜头下,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即使人生失败,也值得被书写被看到。这种平等的视角,让该剧突破了悬疑剧的范畴,更具现实主义的深度。同时,对于人物诗意的、浪漫主义的刻画,又拓展了作品的美学价值。

无处告别的父亲

《漫长的季节》播出后在豆瓣评分高达,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让观众如此着迷?当然,悬疑题材本身自带的戏剧性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剧中的出租车套牌案、杀人案、港商失踪案、王阳自杀案、沈栋梁被杀案等,看似清晰却谜团重重相互关联,吸引着观众追寻答案。该剧的悬疑线跟日剧《白夜行》似有雷同,又不尽相同,对于时下见多识广又颇为挑剔的网生代观众来说并不新鲜,观剧经验丰富的观众甚至在殷红出场不久就把案子猜出个七八。可以断言,该剧的观赏性绝不仅仅是依靠悬疑剧情而产生的。那么,为什么一部20世纪的东北悬疑故事会引起当下年轻人的高度共鸣?

导演辛爽说,《漫长的季节》要讲述的不是一个案子,而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在案件的背后,是由案件串联起来的家庭、群体和时代的故事,而它想要探讨的是人在遇到困境时该如何面对。

《漫长的季节》精准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北工业基地的工作场景和生活氛围。那时的东北是“共和国长子”,这里的人身上自然便拥有无限的自豪感和优越感。王响作为桦钢的火车头司机、工厂劳模,对待妻子、儿子乃至工友,都要摆出一副大家长的姿态;他不屑与妻子和儿子沟通,对于家人的意愿表现出大男子主义的漠不关心和冷嘲热讽。大学生龚彪以拯救者和受难者的姿态成为一家之主,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的权利,即使下岗成了出租车司机,依然盲目自信活在梦里;刑警队长马德胜对手下的刑警也有着家长式的成见和专横。正因如此,有观众指摘该剧充满了自以为是的爹味。这爹味就是父辈们所迷恋和念念不忘的属于男性的尊严与权利。

时代的车轮无法阻挡,东北大规模的工业改革,让曾经无比荣耀的工人纷纷下岗,与那些引以为豪的厂房与烟囱一同隐入尘烟,化作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伴随着工业的没落同时到来的是父权的坍塌与瓦解。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工作则是他们实现这一角色的主要方式。失去工作,意味着医疗没有保障,生活没有着落,男性无法继续扮演传统的“养家糊口者”的角色,继而失去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权威地位。男性们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腹背受敌,身心受困。他们该如何走出困境,如何破局。有人接受现实,选择让女性承担起更多的经济责任,像李巧云的丈夫那样,让妻子去夜总会上班,自己默默在夜总会门口等她下班,骑着自行车驮着她回家。虽然,只有一个镜头,却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有人心存幻想,紧紧抓住最后的稻草。面临下岗的王响,想尽办法要留在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中,可儿子王阳的叛逆却打破了他想要维系的这种平衡稳定。自以为是、自说自话的父子关系是他与王阳的矛盾的起点。

如果说,桦钢是体制、规制与约束的代表,那么维多利亚夜总会则是自由、欲望和反抗的象征。王阳是理想主义者,他爱诗与远方,一心想要摆脱体制的束缚,他走进维多利亚,追求自由和爱情。王响多次来门口接他,直至用绳子把王阳捆起来,都是为了让王阳回归到传统的规范秩序中来。剧中沈默的养父沈栋梁也多次来到维多利亚,他对沈默从小就实施从身体到精神的霸占与捆绑,这次也不例外。两个对孩子实施规训与束缚的父亲,出发点不同,得到的反抗也不同。王阳被爱束缚,在爱与自由间犹豫不决,最终以死告别;沈默为了摆脱养父的威胁控制,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用献祭者的生命换取自由。两种反抗最后都以弑父弑母结束。王阳之死,导致母亲罗美素自杀,王响卧轨(因新生命的啼哭而中断);沈默杀了殷红换取18年的偷生,最终依然以弑父弑母告终。权利理论指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冲突条件下不顾他人意志而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包括在开始阶段就能阻止他人反抗的能力。王家与沈家两组家庭关系的变化蕴含着权利关系的变迁。王响手握父权,王阳和罗美素的死,即是对父权的反抗,而沈默一系列的报复则将这种反抗推向了极致。沈默的弑父,意味着父权的彻底倒掉。

同样的,剧中其他的人物关系,也隐含着父权的式微。如厂长与职工之间的互动与冲突,厂长自称爱厂如家,作为一家之主,其厂长拥有强行决定任何职工下岗的权利,但是随着龚彪、王响的忤逆和倒卖国有资产行为败露,厂长的形象与权威同时坍塌;在刑警队,局长、马德胜和李群之间的权利争夺与转移,也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马德胜一腔热血,正义满怀,但在权威面前也无能为力,只有脱下警服,身着秋衣秋裤走在公安局的走廊里,以示对抗,其结果就是落魄半生,与狗为伴;龚彪不思进取、不做家务、跟小姑娘玩暧昧,当感激与耐心消耗殆尽,丽茹终于提出离婚,龚彪依然一副大男子主义姿态,混沌如初,对自己的未来毫无预期,最终在异想天开中死去。

18年后,王响跟养子王北之间,再也没有压迫式的父子关系,二人之间的气氛轻松祥和。伴随着沈默弑父弑母,父子之间理想的新秩序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王响终于与过去和解,与时代和解。

《漫长的季节》勾起了观众童年时代的集体记忆,我们无法重返过去,却跟随摄影机的眼睛,拼凑出记忆中的当年,亲眼看父辈的困境和窘态,看父亲老去,看他们倒下。让我们恍然觉悟父辈的落寞与彷徨、失望与愤懑,目睹他们一去不返的尊严。对于那个年代,创作者没有过多的批判和贬斥,而是轻声吟诵与平静送别,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往前看别回头。也许正是这弥漫着伤感与爱抚的、难以言说的氛围感,让身处当下,被成功学绑架、焦虑而又迷茫的年轻人与这样一个怀旧的东北故事产生巨大共鸣的原因吧。

(作者王乙涵,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