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伯虎财经,作者 | 陈平安
(相关资料图)
今年 618,有朋友向我求助了一个有些奇葩的问题:" 你说我是买苹果 14 pro,还是买小米 13?"
之所以说它奇葩,是因为放在往年,这根本不能算作是一个问题,买什么主要由你的钱包厚度决定。但在今年,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拿来比一比。
过去几届 618,在安卓旗舰纷纷跳水 1000+ 的时候,苹果给出的优惠幅度并不大,特别是 pro 系列,21 年和 22 年在天猫旗舰的优惠分别为 500 元和 700 元。但今年 Pro 系列在各平台的优惠力度则直接跳出千元,来到了 1150 元,叠加天猫官方的 350 元购物券后,消费者最少仅需 6499 元就能入手一部 iPhone14 Pro。
而在安卓这边,虽然也不乏前代旗舰大割肉的例子,比如原价 4399 元起的小米 12s pro,直接降了 1600 元,现在只要 2799 元起;原价 5499 元起的荣耀 Magic4 Pro 还多降了 30 元,618 只用 3869 元起,刚发布没两个月的华为 P60 系列降幅也达到了千元。
但一些最新的旗舰价格相当坚挺,需求火热的小米 13 在一众瞩目下降了 200 元,小米 13 Ultra 干脆没降。更高端的折叠屏各厂商也没舍得放价,vivo X Fold 2 和 OPPO Find N2 在自家网站上的售价和此前一样。
如果说当下手机厂商们共同的挑战是行业下行,用户换机周期延长,那么对于国内安卓厂商们而言挑战还要多上一条高端转型。毕竟即便靠着大量的中低端出货,荣米 OV 们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但由于缺乏高端份额,行业的利润却没吃到多少:苹果一家就拿走了 8 成利润。
当下整个行业处于存量市场,零和博弈才是常态。苹果参与到跳水的队伍后,安卓厂商们能顶住压力吗?
苹果跳水,安卓遭殃?
今年苹果的销售力度之大,堪称历年之最。过去苹果的优惠大多来自第三方,但今年在苹果的官方也放出了大额的优惠。从天猫平台来看,iPhone14 Pro 最多可以优惠 1500 元,iPhone14 Pro Max 最多可以享受 1900 元的降幅。
甚至于为了拉起销售额,苹果还罕见的开启了直播带货的活动,尽管后续被证明这场直播的内容是提前录好的,但还是获得了果粉们的热情回应。根据第三方预估,苹果在一小时的直播里销售额过亿。
根据京东 5 月 31 日 -6 月 12 日手机竞速榜,在销量排名前十的手机中,苹果占据了 4 位,小米占据了 3 席,oppo 和一加占据了 2 位,荣耀补上了最后一个位置。
但从价位来看,本次 618 用一句话总结还是 " 苹果吃饱饱,国产厂商跟着跑 "。榜单前二的 iPhone14 Pro 和 iPhone14 Pro Max 售价分别为 6499 元和 7299 元,但排名第三的 redmi 10A 的售价却仅为 620 元,两者对比价格相差了 10 倍。整个前十里,安卓厂商以千元机居多,唯二的两款中端机型则是小米荣耀—— Redmi K60 和一加 Ace 2。需要说明的是,国产厂商们显然是对这种局面做了准备的。赶在 618 前,安卓厂商们密集发布了一批中端机型,比如 vivo S 17 系列、OPPO Reno 10 系列等。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苹果的降维打击下,安卓厂商们全然无还手之力呢?
从数据来看,也不尽然。虽然在 6000 元以上的价位,苹果仍让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在 4000-6000 元这个价位,小米 13 靠着足够优秀的市场定位攀爬到了第三位。一些业内人士估测,小米 13 的出货量已经来到了 400 万 -500 万这个量级,作为一款发售半年的旗舰,这个成绩含金量十足。
相对于苹果在一些细节跟进上的相对滞后,安卓厂商们虽然并不具备操作系统和芯片的软硬件优势,但在市场这块做的确实更好一点。比如在内存这块,年初以来,各家安卓厂商都在逐渐把旗舰配置下方,让消费者能够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
另一个优势是在折叠屏。虽然今年二季度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和环比均在下滑,仅为 193 万部。但根据京东数据,这次 618 折叠屏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三倍。在这个苹果不曾踏足领域,国产玩家们的优势正在逐渐稳固。vo 两家包揽了前二,三星仅排第十。
同时,过去优惠主要在线上渠道的 618 也有慢慢向线下转移的趋势。根据财联社报道,荣耀的旗舰 Magic5 标准版在线下门店购买,要比官网再低 100 元,也就是比首发价低 400 元,除此之外还会赠送礼盒,里面有雨伞、茶杯等。线下小米之家则会在促销的同时加赠 Redmi 红米的 TWS 耳机。
对于手机行业而言,最理想的换机周期在 18 个月,但当下这个时间倍大大拉长,根据官方数据,这个数字在 2022 年来到了 43 个月,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可能三年半才会换上一次手机。即便是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许多人仍然希望买一部好手机,多用几年,高端仍然是国产厂商们避不过的话题。
手机市场围城
今年手机市场大消息接二连三。去年整体还在逆势增长的苹果在今年一财季迎来了营收和净利的双降,一些业内人士将其归咎于市场策略的失败。去年 9 月,iPhone14 系列还因为灵动岛的软件设计获得了一众欢呼,但 iPhone14 pius 的错误定位导致以往坚挺的价格体系在今年 2 月就迎来了降价。业绩上的压力或许也是苹果这次跳水严重的原因。这说明,手机作为计算中心的形态已经到了尽头,再想突破需要的是新的交互,新的载体。即便是苹果,也需要把心思花在市场策略上。
其次则是前不久 OPPO 旗下芯片设计公司哲库的关停。从过去一个多月的各方探讨来看,哲库的解散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芯片设计本身在研发上需要大量的投入,根据 36 氪报道,有业内人士拆解 SoC 芯片的成本:4nm 所需光掩膜版的价格需要 2000 万美金,购买 IP 专利和研发人员的费用是掩膜版的 3-5 倍,大约需要 1 亿美金。OPPO 目前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手机,且大部分销量源自中低端市场,在手机市场整体下行的情况下,OPPO 的芯片对于自身的帮助较小,也无法再去持续的投入资源补助研发。
二是作为下游厂商,OPPO 研发芯片对于上游芯片厂商也是一种威胁,在芯片首发也能当作宣发物料的现在,OPPO 选择及时止损也很正常。从这里也足以看到国产手机突围势必会是一个长期且崎岖的道路。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手机厂商选择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小米雷军把目标放在了造车上,即便经历了 5 个月的营收下滑,今年一季度小米仍然毫不犹豫的加大了研发投入。根据小米一季度财报,小米研发支出 41 亿元,增长 17.7%,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50%。预计 2023 全年总研发投入将超过 200 亿元,2022 年这个数字是 160 亿元。
而苹果 CEO 库克则在不久前推出了自己的 one more thing —— MR 头显 Vision Pro。尽管内部反对声不小,比如苹果硬件技术高级副总裁约翰尼 · 斯鲁吉就曾担心 Vision Pro 的研发投入会影响到手机芯片的研发,但这款产品的发布也足够证明苹果正在急着找到下一款 "iPhone"。
当然,你仍然无法否认,起码现在手机还是当之无愧的计算中心,且不论格力和蔚来汽车这样的跨界者,华为也在对重回主要玩家行列做着准备。
6 月 11 日,据相关媒体报道,有产业链人士爆料,华为已经把 2023 年手机出货量目标从 3000 万台上调至 4000 万台,去年的总出货量则为 2800 万台(Omdia 统计口径)。
虽然截至目前还没有华为的官方回应,但也说明了,手机市场还没到分出胜负的阶段。
上一篇:【世界独家】盐城市民偶遇海豹助其回归大海 海豹:你人还怪好嘞
下一篇:最后一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伯虎财经,作者|陈平安今年618,有朋友向我求助了
见这只海豹在浅水区爬行,市民将其驱逐到深水区,让海豹自行回归大海
在第3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指
近日,80多岁的夏老伯和老伴在桂满陇上海正大广场店就餐时,被告知只能
央视新闻用户端报道,中国财政部今天(14日),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
6月13日,洋河股份(002304)融资买入2520 69万元,融资偿还4529 39万
6月8日起,福彩快乐8即将开启持续30期的3 68亿元大派奖活动,此次派奖
对于心电图怎么看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很多,这个也是目前大家比较
天津北方网讯: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最新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我市C
央行政策利率齐降 传递稳增长信号---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6
App6月14日消息,中信建投研报表示,后备父母代苗存栏量与27周后商品代
天津市公安局河东分局微信公众号“平安河东”6月14日凌晨发布情况通报
近日在主题为“低利率时代居民理财策略如何选”的21理财私房课·理财圆
全市排查、科学处置!武汉公园发现“植物杀手”异檐花长江日报大武汉客
1、没有门卫。2、不收门票。3、但里面划船之类的活动则要买票。本文到
王者荣耀上线七年的时间,这款游戏依然受到很多网友的喜欢,策划为了提
6月13日,截至收盘,华商上游产业股票C(018023)较前一交易日净值下跌
日前,我们从官方渠道获取到了领克09大五座版的预告图,新车预计将在6
关于熊猫谷试行全网实名预约分时限流入园的公告尊敬的游客朋友:为进一
1、sens dll确实是在system32下,用金山打分后,下面应该有弥补的方法
蜀道装备(300540)6月13日晚间公告,股东简阳港通、徐州楚祥、洋浦楚业
6月13日,在平凉市第五届中学生运动会上,运动员在女子足球比赛中 6
总投资约3 78亿!罗田县、英山县联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转入运营期北
1、这和电驴无关,只是巧合。2、不能在宿舍下载吗?教室试过了吗?我们
南方财经6月13日电,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
X 关闭
X 关闭